0%

脏象学说

  • 肝 震卦(阳阴阴)=雷 敷和

    • 功能

      • 主疏泄(木象)
        • 调畅气机
        •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
        • 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
        • 调畅情志
        •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
      • 主藏血
        • 涵养肝气
        • 调节血量
        • 濡养肝及筋目
        • 为经血之源
        • 防止出血
      • 藏魂
    • 生理特性

      • 肝为刚脏,将军之官
        • 肝气,肝阳常过
        • 肝阴,肝血常为不足
        • 肝肺左升右降相反相成
      • 肝主生发
      •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
        • 一般治疗舒肝、柔肝
      • 疏泄
        • 疏泄不及
          • 肝气郁结(肝经)->涨
            • 少腹 ,两胁,乳房胀闷(痛)
            • 心情忧郁、闷闷不乐
            • 脉弦
            • 症积(硬瘤),痛经(前期),经色紫暗,挟血块
            • 水臌(腹水)
            • 痰(化痰药有效的),瘿瘤(甲状腺肿大),瘰疬(luoli甲状腺淋巴结大),乳癖(乳腺增生,软的),痰核,梅核气(喉咙感觉有个棉花球,其实没有)
            • 肝气不升,往旁边走->犯脾(气虚)->腹胀,纳呆,便溏,急性(一紧张喜欢上厕所),喜太息(叹气)
            • 犯胃
              • 右胁胀痛(绞痛)
              • 腹胀、纳呆、厌食油腻
              • 胆结石
              • 胆汁上逆:口苦、呕吐、黄绿苦水
              • 胆汁外溢:黄疸
                • 目黄
                • 身黄
                • 小便黄
        • 疏泄太过
        • 肝血虚
          • 面白无华,舌淡
          • 脉弦细,头晕目眩
          • 目干涩,视物模糊
          • 夜盲
          • 手足麻木,关节拘摩,抽搐
          • 爪甲不荣
          • 月经量少,闭经
        • 肝气虚很少
    • 土,坤卦,要土质疏松才能生发
      • 脏=阴,太阴湿土之脏

        • 阴土者,潮湿低洼之地。土太湿就不是生万物而是水淹万物了。所以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就说: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;阳明燥土,得阴自安,此脾喜刚燥,胃喜柔润也。”
      • 功能

        • 运化水湿,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。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,但土气本湿,据“同气相求”原理,湿生之后又反过来最易伤脾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又言“湿喜归脾者,以其同气相感故也。”再兼阴土低洼,又易聚湿。
      • 生理特性

        • 喜燥而恶湿
          • 很难阴虚,本来不要水
          • 脾的阳气易衰、阴气易盛。脾又主运化水液,故湿邪侵犯人体,最易伤害脾阳。脾阳虚衰,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,还易引起外湿侵袭。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:“湿喜归脾者,与其同气相感故也。”故称脾“喜燥恶湿”。
          • 所以,脾恶湿是指它对水湿类邪气有特殊的易感性。
        •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,主升:脾位于人体中焦,上为心肺,下为肝肾。所以,人体水火、气血、阴阳的升降出入运动,都以脾作为中间枢纽。如《血证论》即说:“其气上输心肺,下达肝肾,外灌溉四旁,充溢肌肉,所谓居中央,畅四方者如是。”所以,人体气机阻滞,最易导致脾胃升降紊乱,运纳失常,而见食欲不振、恶心呕吐、脘腹胀闷、大便稀溏等。治疗总以调畅气机、调和脾胃为其枢要。此外,脾气主升,亦是脾的特性之一,在脾主升清中已经论述过。
      • 病与治疗

        • 因脾气虚弱,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,称“脾虚生湿”,可见乏力肢倦,纳呆,脘腹胀满,痰饮,泄泻,水肿等。这是虚证,一般病程较长。
          • 四君子汤
            • 人参
              • 补脾气
            • 白术
              • 燥湿(吸水)
              • 补脾气
            • 茯苓
              • 渗湿(小便小掉)
            • 炙甘草
              • 补脾气
          • 补中益气汤
            • 升麻
              • 升举
            • 柴胡
              • 升举
            • 黄芪
              • 升举
              • 补脾气
              • 利水、祛湿
            • 白术
            • 陈皮
              • 行气
              • 健脾
              • 燥湿
              • 化痰
            • 人参
            • 炙甘草
            • 当归
              • 补血,血能生气,气能生血
        • 因湿邪伤脾,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,称为“湿困脾土”,可见头重如裹,脘腹胀闷,口粘不渴,排泄物粘滞等症。这属实证。一般而言,实证的病程多不长,但湿性粘滞,所以,湿邪为患,多较其他病邪在时日上迁延些。
        • 天不足西北,地不满东南
          • 东南土不厚,所以脾不行
        • 与形、窍、志、液、时的关系
          • 脾在体合肉,主四肢
            • 是说脾与五体中的肉关系密切,这个肉指的是肌肉,或者叫分肉,是瘦肉,不是肥肉。全身的肌肉,其营养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,只有脾的运化功能强健,肌肉才能丰满壮实,运动强健有力,因此说脾在体合肉。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异常,就会出现肌肉痿弱无力,也应通过健脾来治疗肌肉的这样的病变。另外,由于四肢部肌肉最多,因此,还有脾主四肢的认识。而四肢相对躯干而言,在人体的末稍部位,因此,四肢也被称作四末,而脾主四肢也就被称为脾主四末。
          • 在窍为口,其华在唇
            • 在窍为口
              • 强健,那么应该表现为食欲旺盛,口味正常。
              • 脾失健运,则食欲减退,纳谷不馨,口淡无味。诸如此类的食欲、口味的异常
              • 口淡:脾阳虚
              • 口甜:土的本味
            • 脾其华在唇
              • 是说脾的精气外华于口唇。
              • 若脾气健运,则口唇淡红润泽,
              • 反之则出现口唇色淡。
          • 脾在液为涎
            • 涎是口腔中所分泌的与消化饮食有关的液体,因食物刺激而出,如曹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,其中起止渴效果的就是涎。脾主运化,涎因食而出,故脾与涎关系密切。
            • 脾气健运,则涎液分泌充足而又不致流出口外,可以使食物得以正常消化。
            • 反之,脾运失职,则易发生涎液分泌的异常。如出现涎液减少或口涎自出等症状。
          • 脾在志为思
            • 思则气结,运化不了
            • 这个思,从情志的角度看应该是相思之思,同时,思维之思也与脾脏关系密切。思由脾而发,若思太过,则易影响脾的运化,使脾气结聚而产生食少纳呆的症状,即“思则气结”。如思维过于专注时的废寝忘食,相思太过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的这种情况。
          • 五脏与五时相通应,脾应于长夏。对长夏季节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说法,一是说夏秋之间,农历的六月为长夏,一是说四季之末各十八天为长夏。长夏在五行属土行,脾脏在五行也属土行,同气相求,因此就有脾通应于长夏这样的认识。这种脏时相应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,一是在相应的季节,脏气充足,功能易于充分发挥,二是在相应的季节,易于出现该脏的病变。正所谓是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            • 脾与长夏相应:中医学认为,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。脾为太阴湿土之脏,而长夏湿气当令,故脾气应于长夏。因长夏湿气当令,脾又喜燥恶湿,故湿邪易于侵及脾脏,导致运化失常。故长夏季节用药,往往加入藿香、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。
              燥湿之药以苍、白两术最为常用,但两术所擅不一。
              白术:其生长环境以地势干燥稍有倾斜的坡地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,则其宜土(脾)之性初显。
              脾脏之喜,正是白术之喜,这是真正的同喜!《本经逢原》说:“入健脾药,土炒。”说的是白术的炮制。
              白术为何要用土炒?无它,窃土气以补土也!
              至其用,《本草求真》说:“白术专入脾。缘何专补脾气,盖以脾苦湿,急食苦以燥之,脾欲缓,急食甘以缓之(《内经》)。白术味苦而甘,既能燥湿实脾,复能缓脾生津,湿燥则脾实,脾缓则津生。且其性最温,服则能以健食消谷,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。”
              苍术:生长环境,以忌积水、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富含腐殖质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。其理类白术,又再见同喜!苍术亦有以灶心土炒制者,这不但窃土气,同时也窃火气了。
              其用,《本经逢原》说:“苍术辛烈,性温而燥,可升可降,能径入诸经。疏泄阳明之湿而安太阴,辟时行恶气。”
              两术之同,均味苦性温,苦则燥,温则化,故善燥化水湿。
              其所异者,白术味兼甘,故善补,脾虚生湿者适,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汤、四君子汤等用之;苍术味见辛,故善散,湿困脾土者宜,平胃散中现。
              《本草崇原》曰:“凡欲补脾,则用白术,凡欲运脾,则用苍术,欲补运相兼,则相兼而用。如补多运少,则白术多而苍术少;运多补少,则苍术多而白术少。”

完带汤即两术同用,此双喜临门,更与脾所喜合,可谓三喜共聚。

土松则水渗,水渗去则土燥,故渗利水湿是治脾的另一法。常用茯苓。

《药性解》言其:“夫脾最恶湿,而小便利则湿自除,所以补脾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茯苓气味淡而渗,其性上行,生津液开腠理,滋水之源而下降,利小便。故洁古谓其属阳,浮而升,言其性也;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,降而下,言其功也。《素》云:饮食入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观此,则知淡渗之药,俱皆上行而后下降,非直下行也。”

常用的既补脾,又祛湿的药物有:薏苡仁,扁豆,五指毛桃,芡实等。

健脾,行气,祛湿兼具的有:陈皮,砂仁、厚朴、白豆蔻等。

临床上,对脾生湿、湿困脾的病证,一般是健脾与祛湿同治,所谓“治湿不治脾,非其治也”这句话若倒过来说“治脾不治湿,非其治也”似更能体现理脾之法。

又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”。土暖则湿去,仍需心肾之阳温;土松则水渗,又赖肝木疏之。

但需注意,脾虽喜燥,但不是越燥越好,土太燥亦不能生物,这是常识。

《本草崇原》:说:“太阴主湿土而属脾,为阴中之至阴,喜燥恶湿,喜湿恶寒。然土有湿气,始能灌溉四旁,如地得雨露,始能发生万物。若过于炎燥,则止而不行……此先圣教人之苦心,学者所当体会者也。”

然则何种土最能生物?曰:温润。

    • 腑=阳,阳明燥土之腑
    • 功能
      • 主受纳水谷
      • 主腐熟水谷、
      • 又称“太仓”,“水谷气血之海”
    • 生理特性
      • 主通降
      • 喜润恶燥
        • 要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、腐熟
        • 黄连、石膏
      • 胃气
        • 胃功能
      • 气虚(胃功能减退)
        • 纳呆(不想吃),胃脘胀
        • 不降反升:呃逆,嗳气,恶心,呕吐
        • 面红,舌红,苔黄,脉数
        • 口渴,小便黄,大便干
        • 烂口角,口臭
        • 消谷善饥
        • 呃逆,嗳气,恶心,呕吐
        • 牙龈肿痛,口疮
        • 齿niu(血丑)(没外因出血), 痤疮
    • 脾胃
      • 纳运协调
      • 升降相因
        • 脾不升用降胃,反之亦然
      • 燥湿相济